唐代诗人李白曾挥笔写下"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以松咏志,赞叹其不甘平庸、冲破桎梏的进取之志。这份"凌云"精神在浦江化作燎原星火——"凌云音乐奖"暨"万年上山·诗画浦江"国风音乐周刚落下帷幕,引海内外音乐才俊竞相奔赴,邀顶尖艺术家倾情献艺,更将天籁之音送至寻常巷陌。这不仅是技艺切磋的巅峰擂台,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度唤醒,浦江以"凌云"之姿,奏响"以赛兴城、以乐惠民"的时代交响,探寻艺术赋能城市的崭新路径。
以乐为翼 浦江"凌云"向世界
8月6日晚,浦江中学报告厅座无虚席,"韵起浦江·凌云音乐奖"暨"万年上山·诗画浦江"国风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圆满举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携宋飞、戴玉强等多位著名演奏家、歌唱家,给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一场融合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的音乐盛宴。
"凌云音乐奖"暨"万年上山·诗画浦江"国风音乐周为期9天,从8月2日至10日,28场不同形式的音乐会、名师讲座、艺术研学等音乐活动和专业比赛陆续展开,吸引1300余名海内外国风音乐爱好者广泛参与、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声乐器乐老师和音乐爱好者观摩学习。
2025"凌云音乐奖"由中国乐器协会、浦江县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华夏璇音艺术传播中心等单位承办,包含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比赛及民族器乐演奏比赛两大板块。赛事借鉴国际专业音乐比赛赛制,秉持"学习、交互、分享"理念,凝聚国内外顶尖演奏家、教育家,面向海内外音乐精英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演奏艺术与演唱艺术的国际化交流。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弓弦乐学会会长、"凌云音乐奖"艺委会主席宋飞介绍说,本届"凌云音乐奖"多个声乐、民族器乐的单项赛道同时展开,旨在让专业艺术的实践平台下沉到基层,与广大群众的文化审美相互融合、助力,进行渐进式创新,实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时代同步发展。同时,通过专业的比赛、精彩的音乐会以及丰富的音乐活动,为国内外音乐精英和爱乐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演奏技术和演唱艺术的国际化交流,促进民族音乐行业蓬勃发展。
这并非浦江首次举办国家级音乐大赛。2023年,浦江与北京华夏璇音艺术传播中心合作,承办"敦煌杯"中国弹拨乐(琵琶/阮/柳琴)演奏比赛,近9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琴童和家长来到浦江,一时间浦江各酒店纷纷爆满,旅游景点人声鼎沸,街头出租车生意不断。这场赛事不仅让浦江的文化名片愈发闪亮,让弹拨乐艺术在基层生根发芽,更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增收,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双向共赢。
在此基础上,浦江再接再厉,今年举办"凌云音乐奖",不仅延续"敦煌杯"以乐为媒的办赛理念,更在赛事规模、参与广度与艺术影响力上实现新突破——从单一弹拨乐门类拓展至多元音乐形式,开幕式近2万人在线观看,#家门口的国家级音乐会实在是太满足了#、#白发奶奶倚台倾听我爱你中国#、#田园夏夜在葡萄架下听场国乐吧#等微博热门话题登上同城热搜榜单,全网阅读量达3200万。这让浦江的文化舞台更加璀璨,也为城市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能,让"以赛兴城、以乐惠民"的愿景落地生根。
在"凌云音乐奖"暨"万年上山·诗画浦江"国风音乐周启幕仪式上,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渊说:"这次活动,'韵起浦江',起的是文化传承之韵,起的是文旅融合之韵,起的是时代创新之韵。我们期盼以'凌云音乐奖'赛事和国风音乐周活动为媒,让浦江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得更远、飞得更高,让更多朋友走进浦江、感受浦江、热爱浦江。我们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深耕,中国声乐之花一定能在浦江生根发芽、大放异彩。"
以乐为桥 群众"同乐"有知音
8月4日晚,在浦江县浦阳街道同乐村,一场"凌云音乐奖"艺术轻骑兵基层慰问演出让十里八乡的群众大饱耳福。当得知演员都是"凌云音乐奖"的专家评委与优秀青年选手,且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担任艺术总监时,人群中爆发阵阵惊叹与掌声。
当人类非遗项目浦江板凳龙登场,喧天锣鼓骤然炸响,数十节板凳首尾相衔,在夜色中化作一条灵动的巨龙。这股带有乡土气息与千年传承的原始力量,让见惯了顶级舞台的歌唱家们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着惊叹的光芒。
戴玉强更是忍不住上前接过舞龙汉子手中的板凳,汇入舞动的龙身,大声喊起舞龙号子,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兴奋。他坦言:"艺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这样鲜活的民俗,这样滚烫的生命力,正是我们创作者最需要汲取的养分。"
准大学生葛启迪在浦江发布公众号上看到有演出后,特地骑了20分钟电动自行车赶到同乐村。"这是我第一次看音乐会,演唱者水平非常高。"他一边看,一边拍视频发到高中同学群里。同学看了后特别羡慕,向他打听现场各种细节。
住在同乐村边上的朱先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全家都来到演出现场,坐在草地上乐呵呵地看表演。他说,同乐村文化活动丰富,经常有各种演出,没想到这次音乐会级别这么高,看着台上那么多著名音乐家,感觉自己在国家大剧院看演出。
浦江歌唱爱好者马女士在歌唱爱好者微信群里看到活动信息后,和朋友们组团前来。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马女士说,这些歌唱家们无论是歌唱技巧、音准,还是情感和台风都是顶级的,给了她很多启发。
听者有情,歌者有心。与老师一起走上同乐村大舞台的浙江音乐学院学生刘润霏,在这次演出中感受到赛事组织者的深意。她说,以前都是穿礼服在场馆演出,有钢琴伴奏,台下都是专业听众。而这次来到村里,穿着T恤,与老师共同演唱《好日子》,在全场自发大合唱中感受到村民对音乐的激情。
刘润霏的老师、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许红霞说,这么热的天,那么多观众一直站着听他们唱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扒着舞台边沿聆听。她被打动了,觉得自己的演唱有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她对学生们一次特殊的思政教育,让她们知道学以致用、艺术为谁服务。
以乐为帆 诗画小城越山海
8月5日下午3时,"凌云音乐奖"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比赛(艺术院校组)"古曲及古诗词艺术歌曲"赛道的比赛在浦江县浦阳一小报告厅举行。
今年9月即将就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的顾仪茹,身着一身浅蓝色礼服,深情款款地演唱李白的《秋风词》和元末明初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歌声悠扬、余音绕梁。对中国古诗词的演唱,是今年"凌云音乐奖"的一条特色赛道。顾仪茹表示很开心,赛道细分有利于选手发挥自身优势。
"'凌云音乐奖'的设置很严谨,分为多个组别,组别下面继续细分,让选手能按照自身唱法特点选择相应组别,体现出比赛的专业性。"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选手童思宇说,他还感受到赛事组织的用心负责。比赛前,工作人员会给选手打电话,确认是否到场,防止选手因弄错时间而错过比赛。
即将就读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三年级的选手卢新淇则感叹,主办方提前为选手做好各种辅助工作,请好化妆师、钢琴伴奏老师等,让选手无需为这些事情操心,整个赛程都很顺利。卢新淇的校友朱可妮感受最深的是"凌云音乐奖"公众号,从最初发布赛事信息到后续宣传,内容全面清晰,选手想了解的信息写得明明白白,省去为某个问题反复找人询问的麻烦。
"我参加过很多比赛,横向比较之下,'凌云音乐奖'的赛事组织工作非常专业。虽然是一项新赛事,但完全不逊于那些老牌比赛。"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选手赵天奇说,选手水平普遍很高,评委也是各自领域内的大咖,这次参赛收获满满。
除了对大赛严谨专业的组织印象深刻,选手们更被浦江这座小城的温情与活力打动。
顾仪茹提前到达浦江,逛过浦江的大街小巷,品尝了浦江土菜和牛清汤。她觉得在这里生活特别舒服,食物也很好吃,想多待几天,慢慢玩。
卢新淇赛后在浦江停留了几天,放松一下。她向工作人员打听游玩攻略,被告知可以爬仙华山、游神丽峡,去上山遗址看一万年前的米,品尝消暑良品柴籽豆腐、观音豆腐。
赵天奇在比赛间隙寻访浦江美食。他是北方人,爱吃面食,浦江一根面让他非常惊喜。他说,自己近几年去了南方不少地方,直到来了浦江,才找到心仪的面条。
即使是来去匆匆的选手,也在惊鸿一瞥中惊艳于浦江的美。
"从高铁站走出来,就看到浦江县城边上都是青山,景色优美。"江苏南京选手笪若瑄说。
"浦江植被丰富,满眼绿色,闻着空气都是甜的。"河北邯郸选手张彩钰说。
安徽选手童思宇说,用来作为比赛分赛场浦阳一小和龙峰小学,校园环境优美、硬件条件过硬,县文化馆也建设得高大轩敞,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教育、文化等事业的重视。
因为"凌云音乐奖",这些从未踏足浦江的年轻人,对这座江南小城有了感性认识。随着他们的朋友圈九宫格、小红书笔记、抖音视频持续刷屏,浦江的诗意与烟火气,正随着5G信号流淌进千万人的心尖。
以乐为舟 国风鸣珂动四方
8月7日晚,浦江文化馆内灯火通明,一场名为《神游引》的即兴音乐会正在上演。琵琶演奏家高虹与古琴演奏家赵晓霞联袂登台,以琵琶与古琴为舟楫,带领听者神游于音律的虚空。
这便是"凌云音乐奖"暨"万年上山·诗画浦江"国风音乐周的特别之处——不止于赛,还设置丰富的配套活动,开展专家公益讲座、名家分享会等活动,为选手提供更多成长空间,也为浦江市民开启一扇通向国风音乐之美与传统文化深处的审美之窗。
何谓国风?"凌云音乐奖"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比赛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大众音乐学会声乐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曲学选说,国风二字来自《诗经》,狭义而言,指的是一个国家的音乐风格;而在当下,它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曲学选说,"凌云音乐奖"是国内首次以赛道形式,举办以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为主体的赛事。不管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演唱的都是中国作品,且根据不同风格划分赛道,有中国歌剧、中国艺术歌曲、中国传统民歌与改编民歌,甚至改编戏曲……让中国歌手唱好母语作品,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过去我们的年轻学子在国际交流演出时,往往以演唱外国作品为主,即便加入一两首中国曲目,也常常担心外国观众难以理解。但音乐本无国界,只要演绎得足够动人,引发情感共鸣,就一定能赢得听众喜爱。"著名歌唱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余惠承说。大约从十几年前起,中国音乐界开始有意识地推动中国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余惠承身体力行,在教学与演出中持续深耕中国声乐作品。在音乐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中国作品足以单独拿出来做一个比赛。余惠承认为,此次赛事不仅能提升青年学子对中国作品的诠释能力,更能推动一批优秀中国音乐作品的发掘、传播与国际交流。
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孙瑞勇说,"凌云音乐奖"演唱的是中国声乐作品,演奏的是中国民族器乐,这是协会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一次尝试。赛事选择在浦江举行,正是希望借这方承载万年上山文化底蕴、浸润江南诗画风韵的诗意舞台,让中国声乐作品和民族音乐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以乐为媒 和风化雨润文明
8月8日晚,在浦江县黄宅镇横山村农业葡萄基地,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炫乐团"举行专场音乐会,融合传统民乐与流行元素,在硕果累累的葡萄下展现青春风采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魅力。?
8月9日下午,在江南第一家,赵晓霞师生专场音乐会在千年榫卯的纹路间悠然奏响。与此同时,在浦江中国诗人小镇、浦江文化馆、森鼎园林(觅野园),一场场不同主题、风格的音乐会纷纷点亮浦江的艺术星图。
"我们并非单纯举办比赛,而是希望举办类似于音乐夏令营的活动,用丰富的形式,将比赛和采风有机融合,帮助年轻人学习、成长。""凌云音乐奖"赛事评委会主席、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表示,他向组委会建议,下次"凌云音乐奖"再在浦江举办时,要搞个"规定动作",让所有选手都到浦江乡间走一走,去看看美丽乡村,看那些古老的村落,看江南第一家的凝聚力,看诗画浦江的人文积淀;还要让选手住在农村群众家里,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汲取来自基层的营养。
曲学选把浦江称为"声乐艺术的共情之地"。他说,这一周里,浦江群众的真诚,对音乐的向往、对艺术的喜爱,远远超乎评委和选手的想象。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这种淳朴的民风对于赛事来说是非常好的支撑。
"浦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诗画之乡,也是音乐之乡,群众对音乐文化有一种内在需求。"孙瑞勇认为,浦江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国乐之城。"这次来的近50位评委都对浦江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很多评委问,'凌云音乐奖'能否在浦江长期办下去?"
对此,方渊表示,浦江很愿意继续举办"凌云音乐奖",就这两次办赛来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
赛事经济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比赛能聚集人流,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的消费热潮,形成"赛事引流—文化传播—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提升城市知名度,后续吸引游客前来。本次"凌云音乐奖",浦江进行诸多市场化尝试,"公益+售票+带货"相结合,公益演唱会场场爆满,5场售票演唱会门票早早售空,农副产品入驻赛场周边方便选购,来到浦江的约6000名专家、选手、家长、音乐爱好者带来前后10天的赛事集聚性消费。若此项赛事能持续举办,未来参与人数有望逐年递增,突破万人规模,给浦江带来更强劲的消费活力与发展动能。
同时,"凌云音乐奖"为浦江的文化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它以"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为导向,将高水平的音乐资源带到浦江及周边地区,通过下乡演出、公益课程、乐团开放日等形式,让基层群众直接受益,提升了大众的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同时,赛事联动"百千万音乐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为浦江本土音乐人才及相关领域从业者搭建成长平台,助力打造良性的音乐文化生态。活动还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音乐成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未来,当更多音符在浦江落地生根,这座浸润着诗画基因的城市,必将在歌声里续写更多关于文化传承、民生幸福与时代奋进的新篇章。这不仅是音乐的盛宴,更是一座城市用艺术镌刻时代印记的生动注脚——当文化根脉与人间烟火同频共振,便是动人的中国故事。
记者手记
余音绕梁 新程已启
当赛场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当乡村舞台的掌声归于宁静,"凌云"精神已深深镌刻进浦江的城市基因。
从专业殿堂的星光璀璨,到田间地头的艺术甘霖;从选手舌尖的一根面香,到社交媒体刷屏的绿水青山——浦江以一场高规格、有温度、能造血的文化盛会,完成从"敦煌杯"到"凌云奖"的品牌跃升,更铺就一条以文化滋养民生、以艺术激活经济的发展途径。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浦江的音乐兴城实践昭示:当一座城市以凌云之志拥抱文化,文化必以澎湃之力反哺城市。乐韵悠扬处,浦江正展翅,其声清越,其势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