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江阴 致敬刘天华先生-2019“敦煌杯”巡礼-第四届“敦煌杯”二胡演奏比赛暨“敦煌国乐·江阴”中国二胡峰会

发布时间:2019-08-10 13:10  作者:佚名  来源:艺赛中国网

继“敦煌杯”首届全日本二胡比赛、“敦煌杯·NAFA”新加坡国际二胡比赛结束之后,8月22日,第四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暨“敦煌国乐·江阴”中国二胡峰会也顺利结束,这意味着2019第四届“敦煌杯”二胡大赛正式收官。

这是又一届“敦煌杯”的如约相会,却又具有诸多不同以往的特质和寓意。

这是“敦煌杯”民族器乐系列比赛的第一个十年,创下多项历史新高;

这是“敦煌杯”品牌首次走出国门,走进日本和新加坡举办二胡比赛;

这次比赛邀请中外高等院校、艺术乐团的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等五十余位专家共同评审;

这次比赛超过两千人参赛,他们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

这次比赛跨越八月历时十一天,早于今年五月份便已开始筹备;

这次比赛再度引进全程在线直播,以技术手段辅助实现更透明更公正比赛,最大限度连接全球受众,观看人次逾百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次比赛走出国门,又回归中国近现代二胡艺术奠基人刘天华先生故乡——江阴。

这届比赛无论参与度、支持度、关注度,还是权威性、专业性、客观性都是空前的。人们从天南海北而来共襄盛会,让世界看见二胡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看见今日中国的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看见二胡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也看见泱泱中国的坚韧、包容、自信。


赛事空前 逐梦澄江

因为心怀同一个梦想,所以相聚在这个舞台。我们看到中国赛区的数据:

自5月开始报名,来自全国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近2000名选手报名参赛,1300多名选手入围决赛。比赛在七个赛场同时进行。经过五天角逐,最终产生了职业青年A组、非职业成年组等13个不同组别的金奖第一名。

“敦煌杯”的一大重要意义就在于“人才选拔”,这是所有比赛的题中之义。“敦煌杯”覆盖面广、赛制科学,不同层次的选手都能参与其中。作为一把标尺,让每一位选手通过比赛获得清晰定位,以此为起点继续努力。

本届比赛邀请了宋飞、王建民、邓建栋、朱昌耀、周维、胡志平等五十余位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等高等院校、艺术乐团的国内一线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组成评委会,权威评审。心怀传承发展国乐的寄望,前辈大家不辞辛苦,认真评审,发现人才,提携后辈。 

十年寻梦,“敦煌杯”见证了新一代“二胡人”的成长,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二胡艺术的整体发展情况。

令评委会主席宋飞印象最深刻的是职业青年组金奖获得者张钟云。2010年北京,首届“敦煌杯”青少年二胡大赛儿童组金奖,2016年上海,第三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职业少年组金奖,3年过去,她又一次站上“敦煌杯”最高领奖台。宋飞说:“每次以评委身份参加敦煌杯,我都能看到选手的成长变化。而每次参加赛事的论坛、音乐会,我也抱着学习的态度。我相信,孩子在比赛过程中收获的也不止是奖杯。”

评委邓建栋参与了四届“敦煌杯”二胡比赛的每一届的评审工作,他赞道:“几年沉淀下来,选手的成长在这次比赛上得到了充分展示。作品完成度大有提高,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情感表达,都有进步。‘敦煌杯’系列文化活动促进了选手多方面成长。特别是,这一次我们来到“圣地”江阴,对选手来说意义非常特殊。”

选手在这里尽情追逐音乐梦想,结识乐友,切磋技艺;以往连续数届的参与者如今带着学生来参赛;久未谋面的师友在这里相逢,交流学习…… 

   二胡,不仅赋予每一位深爱它的人以一技之长,还有人生乐趣、精神支撑,乃至奋斗目标、崇高理想。


名家荟萃 不拘一格

“敦煌杯”是比赛,却不止于比赛。

为创造深层文化体验,同时举办“敦煌国乐·江阴”中国二胡峰会。四场音乐会不拘一格,论坛、讲座火花碰撞,二者交映生辉,展现中国二胡艺术发展新风貌。

音乐会立意分别是:“风骨”(传统)、“格调·新韵”(创新)、“乐无界”(跨界)、“新秀”(人才),引领人们思考中国二胡艺术的发展方式与方向。全球观众通过互联网直播共襄盛会,盛况空前。

 8月18日晚启幕音乐会——“风骨——致敬传统致敬经典”中国二胡名家名作音乐会上,宋飞、刘长福、邓建栋、朱昌耀、张尊连、周维、曹德维、霍永刚、胡志平、赵寒阳、赵夺良、金伟等十余位二胡名家和江阴市天骐华乐团百名二胡少年一起,用音乐诉说着对“二胡鼻祖”刘天华和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的憧憬,诠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核。  

在呈现经典传统曲目同时,通过演绎更多符合新时代审美趣味的作品,让更多人关注二胡,喜欢二胡。8月20日晚,由唐峰、马向华领衔,王旭、卜晓妹、王一婧、王云飞、郭琴星、张咏音、陆轶文、王啸等中青一代演奏家和二胡新人联袂呈现——“格调·新韵” 新作品专场音乐会,为观众呈现中国当代二胡创作手法与理念。8月21日晚,“乐无界”——二胡多元化演奏作品音乐会,由赵磊、陆超徽、柠露、蔡新生、晓风室内乐组合等二胡网络IP新锐潮流代表群体带来移植、跨界流行、二次元等二胡艺术包容多元的一面。

8月22日晚,迎来“新秀”——‘敦煌杯’中国二胡比赛颁奖音乐会。现场星光灿烂,喜气洋洋。赵寒阳、刘长福、周维、宋飞四位评委首先代表评委会对参赛选手进行点评。各组金奖选手同台亮相献上拿手曲目,展现出新一代二胡人才的卓越风采。


多元对话 艺术分享

 8月19日晚,“敦煌国乐·江阴”中国二胡峰会首场讲座活动在江阴市实验小学实验剧场启幕。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秘书长、《中华国乐经典文献库》总主编方立平担任主讲人,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修海林对谈“为什么称刘天华为’国乐之魂’?”,讲座贯穿学术思考。

“刘天华先生改良国乐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二胡艺术从他开始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文学是人学,音乐亦是人学。刘先生为中国民族音乐注入了‘魂’。”这场学术讲座,无疑让我们对于刘天华先生的伟大人格与卓越贡献有了全面认识,对于传承中国国乐,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8月20日下午,李博禅、李渊清、王旭、陈宇晟“对话——青年作曲家创作思路分享”,以各自作品为例分享创作历程,吸引一批对创作感兴趣的选手和爱好者参与,展开了热烈交流。

8月22日下午,优秀二胡教师祁坚达、霍永刚、路岚、陈建文带来教学经验分享会。四位均活跃在一线基层教学,有丰富的教学成果。他们就当代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与经验进行分享与探讨,引发强烈共鸣。

三场活动提出的三个维度:思想解读、青年的创作、二胡一线教学,都是人们所关注,也正是二胡艺术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给予重视的方面。


走出国门 弘扬国乐

今年,“敦煌杯”首次走出国门,于日本、新加坡举行两场海外赛事,传播中国传统二胡艺术文化。

在日本,北至北海道、南至九州岛,均有选手远道而来参加比赛。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八岁,最年长的已近八十,既有学生、律师、医生,也有考入中国专业音乐学院的留学生、哔哩哔哩网站知名动漫音乐博主等。中国二胡在日本已经形成一股热潮。

新加坡赛场还举办了艺术工作坊。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主任黄晨达以及张尊连、马向华、张玉明三位二胡演奏家,先后就演奏方法、作品解读、艺术领悟等方面分享经验。慕名而来的听众获得了难得的交流机会,中国传统音乐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评委朱昌耀谈到:“新加坡华乐艺术形成了成熟的专业培养模式。而日本,大家多年来努力推动,二胡艺术超出了自娱自乐层面,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职业选择。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二胡艺术才会发展得更快。”


薪火相传 高举理想

历经岁月洗礼,今天的江阴,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同样雄厚。市政府推动二胡进校园,全市二胡学子数以万计;明年九月还要新增二胡教师50多位,新增1000名学生。这里有首屈一指的全国示范村华西村,国内众多一流企业500强企业也成长于江阴。江阴的文化积累和创新精神是我们挖掘和学习的宝藏。


本届比赛,是“敦煌杯”举办十年以来首次来到刘天华先生故里——江阴。

近百年来,一代代人沿着刘天华先生所开辟的道路,携手前行奋斗不息。今天,回归江阴,举办这样一场空前的二胡艺术盛会,老中青少四代共同传承二胡艺术,意义深远。让全球华乐爱好者将目光聚焦江阴,聚焦于二胡艺术的传承发展,推动并践行刘天华先生“让国乐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

宋飞谈到:“‘刘天华道路’给予我们的启迪,不仅在于对二胡艺术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坚持,更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刘天华道路’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在这一百年,更在于中国音乐的未来。” 

江阴,永远的国乐“圣地”,向刘天华先生致敬。


感谢陪伴 感谢信任

十年,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敦煌杯”在这十年得到了众多专家、老师以及海内外中国民乐学习者、爱好者的支持。

本届“敦煌杯”的空前盛况,离不开中国乐器协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多年来的信任和支持;离不开江阴市政府、江阴市二胡协会领导给予“敦煌杯”的积极推动;离不开评委专家的辛勤评审和无私付出。文化学者带给“敦煌杯”深厚的人文滋养,优秀教师代表带来宝贵的经验;参演新作品、乐无界音乐会的海内外优秀青年演奏家,为敦煌杯注入了新活力;习音堂直播团队用专业支撑,让热爱二胡的朋友无阻碍地观摩比赛、峰会;数千位各地辅导教师、选手和家长的信任和陪伴,让“敦煌杯”迎来空前的二胡赛事……时光匆匆,留下了太多感动。

十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北京华夏璇音艺术传播中心将继续携手努力,把“敦煌杯”打造成民族音乐人、民乐爱好者施展才华的平台,中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传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敦煌杯”期待,用更高级的活动,更专业的对话,更丰富多样的作品呈现,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为每位参与者提供更有艺术价值的元素,让每位参与者看得更远,让中国民族音乐走得更远。


快速导航 Navigation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 010 63523471 / 18911612290
邮箱:icmamc@163.com
网址:www.cn-imc.com

Copyright © 2017-2020 华夏璇音艺赛网(cn-imc.com) · 北京华夏璇音艺术传播中心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541 备案号:京ICP备11008012号-7